黑糖炒薑片沖泡 及 薑汁蛋​花湯做法

 

*黑糖炒薑片沖泡方法 
 
薑片約12片沖熱開水200cc悶30分
 
用保溫杯泡更好泡越久越辣
可加泡牛奶、紅茶、龍眼乾、枸杞有不同風味
 
*超好吃的薑汁蛋花湯做法如下: 
 
保溫杯放12片黑糖炒薑片加一生雞蛋 
打散雞蛋沖200cc滾水悶20分鐘即可 
如果不是用保溫杯可用馬克杯泡20分鐘後 
 
再微波1分鐘即可.....
 

100% 純手工 黑糖炒薑片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你養生養對了嗎?養生該從幾歲開始?

你養生養對了嗎?養生該從幾歲開始? -字+字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2月28日 下午1:00相關內容放大顯示你養生養對了嗎?養生該從幾歲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在養生資訊這麼多,怎麼吃才不會吃出毛病?當心養生沒做好,小心慢性疾病先找上來,薏仁、五穀飯、燕麥粥人人都可以吃嗎? 養生從幾歲開始做起?家醫科王健宇醫師表示,人體改變在青春期,巔峰在2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大部分的人都等40歲才開始養生,都太晚。30至40歲基本保養沒做好,慢性疾病提早到,如果父母60歲有高血壓、糖尿病,沒做養生,55歲就會得高血壓、糖尿病。很多人覺得沒生病就等於健康,大家都覺得西醫就是有病治病,其實現在醫學開始提倡「亞健康」重視疾病的先兆。亞健康指的是人體介於健康和疾病間的臨界點,可往好的方向恢復健康,也可往壞的方向發展疾病,若長期忽視便可能衍生疾病,引發健康危機! 讓身體達到更健康的狀態,中醫也稱為「致中和」的「養生」方法。「各種養生法必須是給沒病的人運用的,有病的人必須先要治病。」那麼身體呈現什麼狀態時,可能就是需要養生了?中醫師羅明宇說,包括:口臭、痘痘、面色沒有光澤、便秘等。 王醫師也說,很多人都說吃五穀飯、燕麥粥比較健康,但每種穀物功能不同,例如燕麥有助降低膽固醇與控制血糖,但是燕麥對於降低三酸甘油脂的幫助不大;蕎麥能幫忙保護血管、避免便秘,但吃太多反而會拉肚子;痛風的人不能吃太多糯米;小米可以預防胃酸。而消化能力有問題的人、貧血、少鈣的人、腎臟病、糖尿病、痛風、癌症病人其實是不太適合吃五穀雜糧的。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早午餐與宵夜(過八點之後吃飯),易造成養生大忌包括:身體比較不好、容易肥胖,常不吃早餐的人較容易罹患糖尿病與心臟病,且早上總是肚子空空的人反而會讓胃部累積多餘脂肪,導致膽固醇偏高。飲食怎麼吃才健康?王醫師也建議,東方人吃法,吃飯配菜、西方人先喝湯吃沙拉、主食,偏偏現在人都亂吃邊喝飲料邊吃飯,腸胃道容易出問題。早上起床200cc溫開水(或是+蜂蜜、或是+檸檬)對心血管疾病、消化道、排便都很好。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你會「放下」嗎?「放下」不是要你「放棄」

你會「放下」嗎?「放下」不是要你「放棄」 -字+字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2月27日 下午5:30(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放下」能開啟生命的美好?生命中總難免遇到一些過不去的關卡,工作要換嗎?情人該分嗎?遇到無解的問題,朋友或家人總是告訴你那就「放下」吧!但你可能會問自己「我可以把這個感覺放下嗎?」「我要把這個感覺放下嗎?」「我什麼時候要把這個感覺放下呢?」其實你應該先釐清,放下與放棄是兩回事!曾任溫哥華Be Well Now Center自然醫學醫師王佑驊在書裡提到,放下,是一種心態上的昇華;放棄,則是放棄自己與希望。 王佑驊表示,「放下」與「放棄」是不一樣的;放下可以變得更開心、更喜悅,而且事情發展往往會變得更順利。放棄則會充滿負面情緒,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淵,事情反而變得更糟糕。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清單,包含所有你想改變的、你想擁有的、你希望能創造出來的事情。但在嘗試改變的途中,可能你嘗試了種種的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但是任何改變都沒有發生;也可能狀況變好了,卻沒有長久持續,或是其中一項變好了,另一項卻開始變糟;也可能得到的成果跟原本期待的不一樣,沒有改變你的人生,也沒有因為得到成果而變得更快樂。 對於這樣的狀況,大家又叫你正面思考;可是王佑驊竟說正面思考無效?!他說正向思考或正向肯定是嘗試著去操控信念,用另一個信念來取代原本的信念,來達成一個結果。這麼做只是那個信念相關的特定結果,而不是帶給你屬於原本自我的平靜和喜悅。 另外他還說,不需要心想事成?!因為心想事成是心靈自由的副產品。當你達到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那時候,不用心想,一樣可以事成。但並不是人人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生命中卻同樣會遇到不順心甚至絕望的事,讓你感到恐懼、害怕。這些其實都是引導每一個人通往喜悅之路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個不是「愛」的化身,但前提是,你必須知道如何使用適當的技巧來面對它們。真正的創造是從放下開始;放下,往往能給予我們最大的力量,同時開啟生命更多美好!不要小看放下的力量!

感冒咳嗽忌吃橘?寒咳熱咳有差別

感冒咳嗽忌吃橘?寒咳熱咳有差別 -字+字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2年12月27日 上午9:36 常聽人說:「感冒時不能吃橘子,不然會咳的更嚴重」。但中醫師指出,不同類型的感冒咳嗽有別,因橘子本身有化痰的功效,若屬痰多的熱咳,則適度吃橘子無妨;但若屬喉嚨搔癢的寒咳,就要避免,以免喉嚨越吃越癢。 感冒咳嗽在中醫認為有分乾咳、寒咳與熱咳,前兩者就不適合吃橘子類的水果。▲ 感冒咳嗽在中醫認為有分乾咳、寒咳與熱咳,前兩者就不適合吃橘子類的水果。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表示,橙柑桔一類的水果,主要能化痰順氣,中藥材也有陳皮一味,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但為何咳嗽時每被告誡不能吃,道理是在會增加呼吸道分泌,促使痰涎排出,但痰涎增加多時,會本能地多咳幾聲,或是因冷涼的果肉刺激喉嚨,才造成橘子愈吃愈咳的假象。 其實,如果本身是風寒型感冒(寒咳),症狀有畏寒、怕冷、喉嚨搔癢、鼻涕痰液清而稀(水狀痰),這一類咳嗽就不適合吃橘子、或瓜類等偏涼性的食物。但可適度吃陳皮或烤過的橘子,以減少寒性。而熱咳的人,症狀有喉嚨乾燥、容易口渴、痰濃濁等,吃橘子無妨,可有袪痰下氣又清熱生津的效果。 林舜穀醫師進一步指出,咳嗽好不了,還是要儘早就醫看診。若平常突然受了風寒,出現熱咳、有痰,或因咳嗽所造成的喉嚨疼痛、口乾、劇烈咳嗽等症狀,則可選擇川貝枇杷膏服用,對症狀有一定的改善幫助。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免疫軍有充足戰力 好食物都在身邊

免疫軍有充足戰力 好食物都在身邊 -字+字作者: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2月15日 下午11:56一個人如果免疫能力正常,就能抵抗各種常見的病毒及細菌的能力,在各種傳染疾病的流行期都可減少被傳染的機會。免疫能力是不是明顯變差,可以觀察平日身體的變化而察覺,例如是不是動不動就感冒、一感冒就容易有併發症、一感冒就拖很久才會好、平時容易嘴破、胃腸很容易不舒服拉肚子,或動不動就覺得很累,發生這些狀況時就代表免疫能力已經下降,該檢視一下平日的飲食生活了。提升免疫能力可以從生活型態以及飲食著手,因為飲食內容與免疫力息息相關,良好的營養能讓身體的免疫軍有充足的戰力,好食物其實都在身邊,更無需花大錢尋尋覓覓。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也提供能提升免疫力的飲食習慣:一、每天至少一碗五穀雜糧:除了五穀飯之外也可以選擇雜糧麵包或是其他全麥製品。因為在未精緻的食物中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精緻過的白麵條、白饅頭或白米幾乎流失掉這些營養素。維生素B群包含B1、B2、葉酸(B3)、泛酸(B5)、B6,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酵素的作用以及免疫的調節。 二、攝取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建造或修補體內細胞、組織的主要成分,免疫系統也必須靠蛋白質才能正常運作。依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的每日飲食指南指出,每人每日應攝取三至八份的優質蛋白質。優質動物性蛋白質有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植物性蛋白可從豆類及豆製品、堅果類而得。 三、脂肪攝取不過量:攝取太多脂肪(例如攝取過多油煎或油炸烹食物)會抑制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應注意油脂的種類。植物油較動物油性質不穩定,容易在高溫烹調時氧化,建議採低溫水炒或是以快炒的方式縮短烹調時間,避免產生自由基攻擊免疫細胞。 四、吃各種顏色蔬果:每日至少三至五份蔬菜加二至四份水果,儘可能多種顏色組合,攝取不同的植物化學成分提升抗氧化能力。搭配方式建議每日一份綠色蔬菜,配上一份紅、橘或黃色蔬菜,因紅橘黃色系的蔬果富含β-胡蘿蔔素,在體內轉換為維生素A可保護眼睛、鼻腔黏膜、口腔黏膜、肺部及胃腸道,有助於增強第一線防禦細菌、病毒的功用。 五、適量攝取菇類:菇蕈類含多醣體成分,研究證實具有調節、提昇免疫能力的作用,也被視為抗癌的明日之星。但香菇普林含量較高,痛風患者在平日應斟酌食用,不需每日攝取。 六、適量優酪乳:每天喝四百西西左右的優酪乳能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好菌多於壞菌),改善胃腸道的健康,並且可抑制壞菌分泌致癌物質,減少罹癌機會。最近研究發現,優格中的乳酸菌可增加免疫細胞釋放「Y干擾素」活性,幫助抗體產生。提醒治療中或是免疫功能尚未恢復的癌友,優酪乳應暫時避免。 七、甜食淺嘗即可:經常食用甜食零嘴會讓血糖不穩定,導致胰島素抗性產生,不僅容易肥胖也會免疫細胞的活動力,臨床發現血糖不穩定或是有胰島素抗性的人、甚至是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其他慢性病以及降低免疫細胞的作用,罹癌危險度較一般健康人還高。

張忠謀嘆青少年抱負 遠輸20年前

張忠謀嘆青少年抱負 遠輸20年前 -字+字作者: 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19日 上午5:30工商時報【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18)日表示,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已經僅剩下政府與學界的對話討論,產業界參與得很少。至於今年熱烈討論的人才議題,張忠謀認為,相較20年前,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乏理想、抱負,卻較為憤世嫉俗,這才是目前人才的大問題。 張忠謀昨天在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表示,這個會議在1978年第一次召開,當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議,即是興建新竹科學園區,這個決定影響了台灣科技產業30多年的發展。 張忠謀是從第三次開始出席,爾後都沒有缺席過。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這也是他第七次的與會。年逾80歲的他,仍全程參與17日的會議,及出席18日上午的議題討論。 此次會議,張忠謀發言擲地有聲。17日呼籲產業應先避免踩到國際大廠的智財權地雷。昨天也有感而發的表示,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大家討論的議題不乏與產業界有關,不時提到宏碁、宏達電等公司,但出席發言及參與者多半是政府單位、學界,很少產業界人士出席,也不見王振堂(宏碁董事長)及周永明(宏達電執行長)參與。他直言,產業界對於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參與的興趣已經減少。 今年七大議題之一「如何面對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負責報告的政務委員管中閔表示,台灣過去所累積的人才資本及優勢,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已經面臨到人才流失的窘況。政府應積極育才、攬才及留才。管中閔說,很多年輕人沒有熱情,是我們的責任,今天的環境無法提供年輕人更好的機會。 張忠謀則有其他見解。他說,人才的問題,應包括年輕人的理想和抱負。想想20年前,當時台灣的年輕人(指20-35歲)都富有理想、抱負,對自己前途也多有期待。但近來他發覺,這樣的年輕人減少很多,不容易看到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反而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不少。 張忠謀說,人才問題,並不是看這個人的知識多少,如果缺乏理想和抱負,才是一大問題。20年前,當時只有20%多的人可以進入大學,如今進入大學比例已經提升到7成,年輕人不應存著進入大學,就等於拿到長期飯票的錯誤想法。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手麻誤為腕隧道症候群 其實是頸椎退化

手麻誤為腕隧道症候群 其實是頸椎退化 -字+字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2月18日 下午12:59手指麻、痛可不一定是腕隧道症候群!一名服裝打版師傅長期有雙手酸麻困擾,多次就醫調養都無效,甚至還接受了腕隧道症候群手術,但症狀仍然不見緩解,依然疼痛難耐,輾轉求醫才發現原來是頸椎退化壓迫神經所造成。對於平白挨刀,患者雖然無奈,但慶幸終於找到病因,可以對症下藥,讓身心可以不再飽受煎熬。 (龐清廉報導)   家住台南的許姓婦人,從事服裝打版工作數十年,工作需要長時間低頭,約從十年前開始,婦人感覺兩手會發麻,但她並不以為意,後來頸部也出現酸痛感,找中醫調理吃了兩年中藥,並曾到醫院求診、做復健,卻始終不見改善。   前年底,許姓婦人因為手酸麻到無法工作而決定好好休養與治療,但情況越來越嚴重,兩手酸麻到無法舉重物,洗大一點的碗盤時還會撐不著而摔碎,尤其,每天頻繁解尿十幾次,每次都要十幾分鐘,有時才上完又有尿意,真是苦不堪言。最後一度接受腕隧道症候群手術,但術後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反而更加疼痛。   婦人日前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求診,經詳細檢查才發現,原來不是腕隧道症候群,而是頸椎退化壓迫脊髓所造成,經接受頸椎手術治療後,手部疼痛的症狀已經消除。脊椎外科醫師簡瑞騰表示,一般腕隧道症候群主要為大拇指側幾根手指麻木、脹痛,大都出現在慣用手,但雙手同時出現的機率較少,許姓病患是頸椎第四五、五六與六七節退化,雖然只是輕微退化,但因為壓迫到敏感的交感神經,除了手麻痛外,連簡單的開水壺、扭毛巾,洗碗都做不好。   醫師強調,曾有相同症狀病人被認為是身心有問題,甚至因為症狀太痛苦而想自殺,但只要找到真正病因,經由頸椎的減壓融合固定手術,就能發揮治療效果,也不致於讓病患白挨一刀,身心還得倍受煎熬。

防癌第一步 專家建議一天一粒綜合維他命

防癌第一步 專家建議一天一粒綜合維他命 -字+字Yahoo! 奇摩新聞訊息快遞 – 2012年12月18日 下午2:58 防癌第一步 專家建議一天一粒綜合維他命【台北訊】癌症蟬連30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令國人聞癌色變,但坊間流傳的防癌方法皆少經研究證實,常有許多以訛傳訛的防癌秘方。今年10月中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於第11屆「癌症預防前線研究會議」(Frontiers in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發佈最新研究結果指出:經長達近12年追蹤14,641名年齡50歲以上男性,發現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確實可降低男性癌症整體發生率,若排除攝護腺癌,則可降低約12%的罹癌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2:國內有超過半數的人口,在營養素如鉀、鋅、膳食纖維、維他命E、鈣、鎂等都有攝取量不足的問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副院長邱仲峯醫師指出:近年來,導致國人死亡的前10大癌症中,就有6種與消化器官有關,而營養攝取不均與消化器官癌症的發生率更是高度相關。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講座教授 謝明哲教授表示:不均衡的營養素攝取是導致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建議可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以彌補飲食不均衡所欠缺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充分提供身體機能所需。 哈佛醫學院附屬教學醫院 長達近12年的研究結果 發表於美國權威醫學期刊JAMA: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可降低男性罹癌率12%1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在今年10月中發佈醫師健康研究第二期 (PHS II study) 研究結果証實: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可降低男性癌症整體發生率;此研究報告也於10月17日同步發表在美國權威醫學期刊JAMA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講座教授 謝明哲教授指出:此研究是經過長達近12年追蹤14,641名年齡50歲以上男性,以隨機分配、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方式來研究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對特定部位癌症、和癌症整體發生率與死亡率的長期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服用綜合維他命組別的受試者,癌症整體發生率減少8%;若不計入攝護腺癌,整體罹癌率則降低約12%。謝教授進一步說明:超過1/3的美國人,每天都有服用綜合維他命的習慣,但一直都沒有試驗期間較長的研究來證實長期服用綜合維他命對個人健康的優缺點;此研究是在營養保健品中,極少數研究時間夠長且受測人數眾多的大型研究,故其研究結果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及參考。 罹患消化器官癌症發生率佔近6成 營養攝取不均是主因! 最新研究結果證實:每日攝取綜合維他命對曾罹患癌症的患者,可降低27%的整體罹癌率 國人發生率最高10大癌症中,消化器官癌症就佔近6成,其中又以過去連續4年大腸癌高居第一,顯示國人長期飲食習慣不佳、攝取營養不均已成現今最主要的致癌因子!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NCI)指出,「飲食」是比吸煙更重要的致癌因子,35%癌症皆因飲食而起,因此完整均衡的營養攝取是防癌的第一步!醫師健康研究第二期 (PHS II study) 研究中也發現,每日攝取綜合維他命對先前曾罹患癌症的患者影響更大,研究結果證實:可降低27%的整體罹癌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副院長邱仲峯醫師表示:曾罹患過癌症的民眾本身已為高危險群,故在治癒後,更需積極且持續不斷的預防癌症。邱醫師表示,由此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攝取完整均衡的營養素對於預防癌症發生的重要,除此之外,也須改變生活習慣,如戒菸與增加運動量,才能更積極有效地預防癌症和其他疾病。 國人營養攝取不均衡問題嚴重,長久累積恐成致癌隱憂! 專家呼籲:每日需攝取均衡營養,補充含有完整維生素礦物質的綜合維他命,是防癌第一步! 根據2005~2008年台灣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國人自青壯年(19歲)起,超過半數在鉀、鋅、膳食纖維、維他命E、鈣、鎂等日常所需營養素皆有攝取量不足的狀況,尤其發現隨著年紀增加,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況益發嚴重,而長期營養不均更會增加罹癌風險。謝明哲教授指出,維生素可幫助人體代謝、調整體質、預防疾病,是維持人體健康運轉的要素,身體若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會影響基本運作機能,便容易引起疾病、甚至增加癌症風險。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常常都是草草帶過,且部分維生素較難從飲食完整攝取,有些營養素也會在烹煮的過程中被破壞,無法完整吸收,因此,謝教授建議: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層所需要的營養素攝取量各不相同,民眾除注意每日均衡且健康的飲食之外,更可根據年齡挑選適合的綜合維他命來補充可能缺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且癌症的發生是經過長期致癌因子累積所致,故及早重視均衡營養的攝取,才能有效降低癌症的發生率。謝明哲教授也建議,在挑選綜合維他命的秘訣上除了需要根據年齡挑選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等完整均衡配方之綜合維他命外,更可選擇大廠牌、好品質的綜合維他命,以正確補充人體所需營養! 楊烈癌後演唱會在即,每日一粒綜合維他命、深吸慢呼放鬆情緒,兩撇步輕鬆養生遠離癌症! 從小學體育出身,又曾是游泳健將的藝人楊烈,一直認為自己很健康,卻在53歲那年發現罹患直腸癌。進演藝圈後多年來吃飯不定時、營養攝取不均衡,加上自我要求嚴格,「飲食」和「情緒」長期雙重壓力造成免疫力下滑,立即反映在腸胃道的病變。術後楊烈優先重視營養均衡攝取,飲食比例盡量調整為6成蔬果、3成吃肉,儘管現在演唱會與拍戲工作滿檔,均衡飲食難兼顧,但他仍利用空檔做「呼吸運動」,深吸慢呼放鬆情緒、也緩解消化器官的緊繃狀況;更重要的是,遵循營養師朋友建議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維持每天完整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均衡,優先穩定日常免疫力,只要營養充足、精神跟心情也跟著輕鬆起來!因此楊烈也呼籲緊繃的現代人,透過每日一顆綜合維他命,補充人體所需的完整營養素和礦物質,打好免疫力的基礎,是維持健康、遠離癌症的最佳撇步! 以上訊息由輝瑞生技提供